我校“中国系列”思政课《道德中国》开讲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11-19浏览次数:3926

近年来,上海高校从内容顶层设计到教学方法创新,结合学科优势推出“中国系列”思政课堂,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我校“中国系列”思政课程《道德中国》经过充分酝酿、研讨,本学期日趋规范完善。2018年11月15日,我校《道德中国》讲师团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阎德学主讲“中国人的学问人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志祥主讲“福利、自由与美德”。

我校“中国系列”思政课程《道德中国》,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本源,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家到个人,从政治、经济、文化、党建等各个角度全面剖析道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课程与学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精神紧密结合,与“修身苑”文化长廊教学基地密切联系,与学校立德树人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措施相结合。

我校《道德中国》思政课程旨在点亮信仰明灯,高扬道德旗帜,坚守主流价值,弘扬筑就梦想的中国精神,彰显引领风尚的中国价值,汇聚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在校园中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在学生中厚植涵养道德的精神沃土,筑牢支撑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道德支柱。我校《道德中国》讲师团成员由校领导亲自挂帅,骨干队伍学科背景多样化,涉及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历史、中文、国际关系、管理、经济等多学科领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道德中国》课程——漫谈中国人的学问人生

2018年11月15日上午,“《道德中国》系列——漫谈中国人的学问人生”开讲。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周边中心研究员,国际关系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阎德学主讲。

首先,阎老师道出他和国学文化的渊源,由此引出中国的文化和信仰,中国人的信仰为“道”,解释何为“道”及求道的修学路径。针对目前国内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阎老师指出教育应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恢复国人的信仰和信念。

阎老师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强调国人应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延续中华文化之根本。他向在场同学解释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即有史心、精神信仰;并阐明学问不是知识,古人的学问和今天的学术不同,我校的校训“为做人而学习”也是学问的体现。阎老师指出中国人的学问之源为儒释道文化,中国文化就是教一个人做好人,做天地间的一个完人,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智者。并且中国的学问最关注的还是人,要学会做人,用道来改变世界。

随后,他提出中国人的世界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生观为人生酬业,每个人的能量级决定自己一生的成败。价值观为进德修福,提升能量级,最后向同学们展示人类意识能量级分布图,使在场同学了解自己的精神生活现状。其间,他对于“道”的真谛也做出阐释:宇宙和人生的真相规律、至高无上的大智慧、人生最高的精神享受,加之人生的见道之乐为“福气满满、智慧多多”,求道才能成就学问人生。

阎老师还向在场同学们介绍经典学习的书目,解释“经典”的内涵,“经”即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典”则是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而要想成就大学之道要学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研读儒家四书。他将我校文化长廊正心亭中的弟子规作为范例,也指出孔子之道为我们的修学典范。

最后,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朗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阎老师给予寄语:以天为师,可以明天理,通造化;以人为师,可以致良知,知进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阎德学漫谈中国人的学问人生)  

《道德中国》课程——福利、自由与美德

11月15日下午,“道德中国系列——福利、自由与美德”讲座开讲。讲座由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李志祥主讲。

开篇李教授表示,道德就是理性命令对欲望偏好的超越,并且对于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列举了三个理论:

功利主义伦理学。李教授通过一个“电车难题”案例,向我们形象地说明了何谓功利主义。李教授指出,功利主义又分为三个观点:后果论原则,行为的正当与错误取决于该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价值论原则,个人的善就是个人生活所追求的目的。最大化原则,正当的行为就是使所有行为相关者的善最大化的行为。功力主义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功力主义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但它由于对个体权利不够尊重而广受诟病。

义务论伦理学。李教授用“天桥困境”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后果却有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就建立在了义务论伦理学上。义务论的基本观点有:动机论原则,行动的正当与错误取决于该行动所产生的后果;一个道德的行为不仅要符合义务,而且要出于义务。可普遍化原则,按照那种你同时希望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人性目的原则,你永远不会将人性仅仅看作手段,而是始终同时将其看作目的。义务论它虽然维护了人格的尊严,捍卫了个人自由的不可侵犯,但它无法解决义务冲突,并且情感冷漠,带有涉嫌物种歧视和人类中心主义。

德性论伦理学。李教授介绍“美德困境”的案例,其基本观点有:德性中心论原理,以行为者和个人品德为中心。共同体原则,德性要求来自个体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幸福论原则,幸福就是好生活的实现。德性论它提供了关于道德动力的合理描述,能够合理解释对亲人和朋友的偏爱,捍卫了个人的社会本性,但它无法给行为提供具体指导,无法解决美德的冲突问题,无法合理解释美德规范的基础。

李教授认为,当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未来发展将会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基础,以中国传统美德伦理思想为主体,以西方自由主义伦理思想为补充。并且表示中国伦理学的未来,首先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加强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其次要强化“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最后要坚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汲取西方自由主义的合理内核。

(李志祥主讲“福利、自由与美德”)

此次“道德中国”系列的两场讲座,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思辨意识与家国情怀,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把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德思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对我校“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本质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为扩大“道德中国”系列讲座的影响力,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思政教学部特别聘请了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全程跟踪录制,并进行课程的后期制作,今后将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在学生思政课、新生入学教育、党课教育等场合使用。

组稿:宣传部

文字:王俐力、陈晓颖

摄影:马佳洁、龚佳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