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系列讲座:“艺”者“意”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04浏览次数:3970

2018年5月30日上午10点,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邀请王邦雄教授为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们作了题为“‘艺’者‘意’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徐子卿主持,数字媒体专业教师谢京茹、陈如华、侯博奡、汪宗哲、陈超、柯力带领学生参与此次讲座,并与王教授进行互动与交流。

王邦雄教授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油画协会会员、上海艺术摄影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教授的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画展并被收藏,主要的著作有《图象——导演与设计》、《导演人与空间的对话》、《面对图像文化》、《作为文化的美术》、《实验绘画的文化价值》、《底与图——文化格式塔》等。讲座开场主持人徐子卿副院长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也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由于如今的当代艺术被西方高科技绚烂的技术充斥着,如何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能够正确审视中国的本土文化与艺术,是中国当今艺术界的重要命题,也是未来从业者们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演讲开始,王教授指出自从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传统艺术变化巨大,从传统的、静态的、美术的单一形式变成了多元化的复合形式,如影像艺术、数字艺术、偶发演出等,传统艺术门类已经被打破。以杜尚的作品《小便池》为例,向大家阐述了艺术的生活化使其走向多元化的历程,并以一张纸巾生动地为大家揭示当代艺术的特征与时代性。他指出,若将普通的纸巾放入精致的墨绿色丝绒盒里,同时贴上“躺着的白衣天使”的标签,再签上大师的签名,陈列在美术馆中,在不明就里的观众眼中可能就变成了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但长此以往当代艺术又搞乱了大众的审美观念。

随后,王教授提出,社会发展使艺术的门类产生跨界和融合,他向大家解释道,艺术已经进入“大众文化”的阶段,其中有三个关键的特点是“快、感、性”。所谓“快”,就是图像式的、读图式的、视觉文化式的、快节奏的;“感”就是感知,图像快速演变为影像,比文本让人受到的感官刺激更大;“性”就是一次性,在图像快速演变的情况下给人一次性的满足和愉悦,以及另外的两性关系。

王教授进一步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单音节的词汇,“艺术”的“艺”和“意者”的“意”是同一音节含义却不一样,一个汉字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广阔的、高维度的图像或音乐。例如“意”字,一个音一个心,“意”为听到自己的心音,便达到了“意”。另外,中国的艺术与西方也不同,中国是写意,西方是写实,很多写意性的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说,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之所以不能留下来,其关键是缺乏“意”与“道”。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样式,正因为其“意”与“道”是独一无二的。

讲座尾声之时,王教授让大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主要是“心法”:随缘而适、随境而言、随遇而说、随问而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艺术与意有关,亦与心有关。由心法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道;核心是心;关键是悟;基础是德;入门是仁。“意”与“道”皆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因此,中国文化的艺术奥秘是相通的,例如吟诵与音乐,其形式美在于对称、和谐、比例和节奏,同时艺术需要时间和环境的熏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艺术要用心领悟,才能包罗万象,展现艺术的智慧。

最后,王教授送给大家一句结束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同学们与王教授就此研究领域进行了简短的互动交流,现场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的讲座提供给了学生与知名艺术家及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丰富了大家对当代艺术领域的认识,开拓大家对当代艺术理解的视野,增强大家对中国艺术文化的自信,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相信此次讲座会给我院师生们带来新的灵感和启发,同时希望大家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多成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