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2025年春季上海市民办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召开。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会议并讲话。沈炜指出,全市教育大会就建设教育强市作出具体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各民办高校要认真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动民办高校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找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要守牢安全底线,为民办高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会上,我校与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代表交流发言。学校常务副校长龚春蕾以《从“一小一老”到“一新一小一老”》为题,交流汇报了天华学院学科专业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龚春蕾介绍,天华学院把握体制机制优势,贯彻依法治校要求,努力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强服务 强贡献”的调整改革,并提出四个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一小一老”,幼师遇冷,怎么办?学校主动服务上海学前教育和康复养老人才紧缺,构建起“一小一老”的学科专业布局。10年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600多名高素质本科幼儿园教师和500多名康复治疗师,体现了民办院校服务民生重大需求的责任担当。面向“一小”的人才需求并不局限于学前和幼儿园,因此正在引导专业迅速向家庭教育、融合教育(特别是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教育)、AI赋能的未来教育,以及兼顾“一老”的社区终生教育延展和转型。
二是焕然“一新”,校企合作,怎么做?学校联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在上海民办高校中率先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成功申报集成电路专业,在“一小一老”基础上,加速布局面向新业态和新质生产力,以新工科和新文科为重点的“一新”专业群。联合多个行业头部企业,校企多纬度合作:与大疆科技、科大讯飞合作开发实践类课程;与天下秀、完美世界合作开设改革试点班;与同花顺、新道科技等共建数智财金产业学院。联合上海10家国企民企,在新能源汽车电子、智慧交通等领域合作科研,申报了5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是工科强校,聚力凝“芯”,怎么干?学校2023年招生的集成电路专业,与同济大学共建校内教学实验平台,与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协作开辟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芯片设计、验证等应用开发的真实项目。同步推进面向校内所有理工类学生的微专业培养试点。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合作的本硕贯通项目,将于今年起招生。
四是校区拓展,产教双赢,怎么谋?学校新增128亩土地的东校区,17万平方米已竣工建筑,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依托。学校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将东校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建设“智能机器人产学研融合创新中心”。
龚春蕾表示,学校将对标上位要求,在学科专业优化上,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的特色优势,改进“一小”,补充“一老”,大力发展“一新”,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探索“最优解”,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好“答卷人”。
供稿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