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第51期名师工作坊:明朝那些事儿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271

6月27日中午11:30,教师工作部在远程教学中心开展第51期名师工作坊,本期工作坊邀请学校教学名师王琼平老师和梁洁老师与大家分享“明朝那些事儿”。本次活动30人积极参加,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王琼平老师做分享)

王琼平老师以“从明代瓷器纹饰看明代帝制的时代印迹——以明中晚期瓷器为例解析”为题做分享,首先王琼平老师介绍了瓷器分期的知识点,在瓷界泰斗耿宝昌三段论的基础之上,王老师分了五大部分,明早期、明空白期、明中期、明晚期、明末期。接下来,着重介绍了明空白期即景泰帝时期犀牛望月纹葵口盘,明中期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明晚大明嘉靖红绿彩八卦纹缠枝菊花大盘,随后进行了现场实物展示交流分享。瓷器纹饰的背后折射出明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激烈的皇权政治斗争,以及明代中后期社会的巨变(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流入,市井生活的发达),对瓷业的发展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时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明代瓷业的发展始终与政治密不可分,而文人画和徽州木刻版画的兴盛助推了瓷器纹饰更趋多元。最后,王琼平老师特别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不同时期的瓷器和人的性格测试,妙趣横生,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

(梁洁老师做分享)

梁洁老师分享到:《孙子兵法》不同于所谓“三十六计”,老百姓所熟悉的“三十六计”是明朝人从历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其实属于战术层面的诡诈之术,属于兵法中的淫技末流,而《孙子兵法》更多的涉及到战争哲学,我们更多的应该从中汲取战略思维,战略是比战术更高一个维度的东西。但是战略其实也是分维度的,最低层面的是能具有战略思维,即能综合得从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对未来能有个正确的预判。但万事万物都是流动变化的,所以战略思维也不能刻舟求剑,而应该让它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战略思维的第二层面是让战略思维动起来。但是战略思维的最高维度是不仅要让它动起来,还要做到动态的平衡,有时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动态的平衡并不容易做到。结合战略思维的几重维度来分析历史上的得失,以三国为例,三分天下是诸葛亮的战略思维,认识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于是他北伐,是做到了战略思维的及时调整,但是他没有照顾到各方势力的平衡,所以北伐并不成功,这就是战略思维的第三个层面没有做好。

再以明朝覆灭为例,崇祯皇帝死后,无论是李自成的起义军还是史可法的南明政权,其实都没有及时认清形势,调整战略思维,一致对外,最终导致汉族江山拱手让人。所以真正能做到战略思维的几个维度的人少之又少。最后梁洁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明末、南明、三藩、清初的古钱币,让老师们可以亲手触摸一下这些经历战火而留存至今的古物,沉浸式体验一下历史。

工作坊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次工作坊上大家充分意识到明朝的兴盛时期,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那个时代,明朝的繁荣和发展是全世界瞩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逐渐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才能保持竞争力。



 | 李艳艳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