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11点30分,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第3期圆桌论坛,聚焦“参加教学竞赛如何破圈?”,邀请分别来自初等教育学院的胡玥、胡雅楠,商学院的汪沁,学前教育学院的岳远洋、赵俊儒做深度交流与研讨。活动深受大家喜爱,30余名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做主持。
(参加教师合影)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之前,在学习通上先收集大家对于教学竞赛所关心的问题。圆桌论坛上,李艳艳老师先让各位嘉宾有针对性地回复学习通上收集的问题,如“各类不同教学比赛流程的注意事项、所需准备的材料、教学比赛评判的侧重点、教学亮点设计?”“对于实践出发的教学设计,如何准确找到对应的理论框架/模型/依据,作为设计的理论支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学竞赛中,课程思政如何融入?”、“教学设计思路和亮点的展现”等。
胡玥老师分享到:不存在比赛型教师和日常型教师之分,相反,日常教学优秀的教师一定能在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因为日常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意味着教师勤于思考,善于迁移,能够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教学,这样的教师必然能在比赛中打动评委。教学比赛其实不是秀场,而是教师能力的全方位展现,包括现场出现问题时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其追求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追求花样繁多的理论模型,追求看似热闹却干扰了教学过程的活动设计,教师应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教学本身,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学到什么,这才是教学的初心所在。
胡雅楠老师分享到:今天的分享让我能和诸位老师一起重温“青教赛”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积极备赛的时刻。可以说,台上的每位老师都非常优秀,他们举出的各种教学实例都很贴合最新的竞赛要求,很有说服力。不论是课程思政的融入还是课中的各类环节设置,都让我学到很多。今天的我,不仅仅是分享者,更是收获者,收获每位老师的参赛感悟,也收获教学比赛给我带来的反思和成长。
汪沁老师分享到:对于如何设置有效课堂活动的方法,首先依据一致性建构理论,明确具体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课堂活动。这样能确保活动紧密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提升教学实效性。以《物流学导论》课程作为实例,通过安排诸如行业专家讲座、小组市场调研、课堂内的小组研讨以及后续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等多样化活动,成功实现了“让学生全方位贴近行业”的教学目的,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岳远洋老师分享到:对于在实践出发的教学设计中,要如何准确找到对应的理论框架、模型、依据,提出了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你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结果。这将帮助我们确定哪种理论或模型最适合支持你的教学设计。了解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型,了解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一些常见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如BOPPPS 教学设计模型等。再次,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观察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根据需要调整教学设计。最后,需要持续学习和改进,因为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型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要不断调整应用适配于具体的教学环境之中。
同时,对于教学比赛的课程思政设计可采用多元化的策略。以教授的音乐课程中的贝多芬作品为例进行了说明。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崇高的人文精神,不仅如此,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激励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以及进行人格塑造。
赵俊儒老师分享到:针对“教学设计思路和亮点的展示”这一问题,一是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型。参赛者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公众号和各类教学比赛的官网来查阅往届教学比赛选手的教学设计,筛选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或所授课程类型的教学模型。二是善于将生活中有趣的见闻或经验合理迁移到课程活动设计中。在初高中的物理化学课程中,我们都有学习过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实验。例如,将几滴碘伏滴入清水中会使液体变成红棕色,再加入一片维C会发生还原反应,使红棕色的液体恢复至无色透明的状态。在教学比赛中,我将这一有趣的实验迁移到“学前儿童安全教育”主题里“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的活动设计中,既凸显出了课程设计的亮点,也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针对“有的老师是参赛型选手,而有的老师更擅长日常教学,不擅长参赛”的看法上,很多老师将比赛和教学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赛道,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参赛前做了某些心理预设,例如“参赛选手的实力都非常强,我可能参加了比赛也拿不到奖”或者“参赛的准备工作量太大,影响自己的日常教学备课工作”。其实,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都会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某些章节比较擅长,而对另一些章节不太擅长。参赛选手在教学比赛中展示和交流的内容通常都是日常教学中最佳的教学片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比赛也相当于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比赛中获得的经验也可以反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改进自己不太擅长的章节知识点的讲授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参加教学比赛相当于是提升日常教学质量的宝贵机会。因此,比赛和教学在本质上并不冲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相互融合的。
最后,李艳艳老师总结到:每个人都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竞赛,可以尝试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与未来更好的自己相遇!
文 | 李艳艳 图 | 饶彦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