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午11:30分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第54期博士沙龙,本期沙龙特别邀请北亚博士班的高梦璇老师与张灏老师与大家分享其博士论文的相关研究。本次活动30余人积极参加,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参加教师合影)
高梦璇老师以“儿童视角及其研究方法”为题,围绕儿童视角的定义,一篇已发表的文献计量研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三部分内容展开。儿童视角代表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并且儿童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倾听儿童的声音,教师会经历成人的视角,儿童视角,以及儿童的视角转变。依据视角的不同引发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是research on children,research with children和research by children。
高梦璇老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儿童视角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梳理了相关的研究内容和趋势。同时介绍了相关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绘画法,拍照法和摄影法,除此之外,详细介绍了马赛克方法的起源及其内容。
最后,高梦璇老师总结了四个有关儿童视角的建议:认识“成人的视角”到“儿童的视角”连续体,实现视域融合;关注教育质性研究,发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丰富儿童的视角研究内容,通过纵向研究和对比研究以指导教育实践;加强儿童的视角伦理道德审核,保障儿童的权利不受侵犯。
(高梦璇老师做分享)
张灏老师以“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理论与探索”为题与大家做分享。首先张灏老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留学经历与研究课题背后的故事。从国内高校外教的数据到个人工作中遇到的外教适应国内教学的问题,再与自己之前在国外的经历结合,发觉外教面临跨文化适应的挑战,并由此提出了如何解决外教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以帮助自己的工作,并赋予自己的工作以意义。
其次,探讨了针对跨文化适应性的问题国内外的文献。从1936年西方学者提出了跨文化适应性的概念至今,众多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命名和理论模型,本次交流分享了几个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例如著名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理论。
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本世纪初引入到中国,国内对于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集中于教育领域,如学生出国留学的适应性,以及商贸领域,如跨国公司员工外派的适应性。本次交流中分享了从之前总结的文献中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国内外学者针对外教不同的关注点、国内外研究的趋势等。
最后,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讨论问题,如何有效的选择模型和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等,引发了老师们的激烈讨论,从中深受启发,并获得宝贵的研究建议。
(张灏老师做分享)
此次沙龙活动现场讨论热烈!两位博士教师的精彩分享,大家了解到,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以人为本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儿童视角、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