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课程思政”论坛第9期:“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II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12-26浏览次数:6622

12月20日11点30分,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第9期“课程思政”论坛,活动继续采用圆桌论坛形式,邀请分别来自四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名师做嘉宾,他们是艺术设计学院的王欢老师、学前教育学院的岳远洋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牛风学老师、人工智能学院的朱姗老师,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做主持。活动深受大家喜爱,20余名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

 (参加教师合影)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上,李艳艳老师向各位嘉宾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问题,如“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理解”、“‘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典型案例”、“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四个维度:结合度、关联度、融合度、认同度”、“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等。

王欢老师分享到:首先,课程思政为数字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了激发,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其次,数字绘画创作作为艺术表达形式,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创作,学生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将思政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教授绘画技巧外,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文关怀,结合自己的家乡、民族等元素,调动他们的学习创作的热情与参与度,使绘画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和精神共鸣。此外,我们还通过实践活动、作品展示、参加多项国内专业赛事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与数字绘画创作的理解和体验。总之,课程思政与数字绘画创作的融合为课程建设开启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种融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更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艺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岳远洋老师分享到:她认为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而课程思政是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师的个人设计的分阵地。主阵地与分阵地之间遥相呼应,要配合好,共同完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以《音乐》素养课程为例,首先需要认真分析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这为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既坚守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又反映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现实诉求。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前端就做好顶层设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教学中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的情感情绪与作品高度契合,从而更为有效的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后端达成。岳远洋老师还进行了经典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主要依托项目式(PBL)学习方式,创设学习任务点,引导学生课前对主旋律作品进行调查,持续积累行业前沿成果,学生以“自我引导式”学习方式,选择感兴趣、有价值、应用广的作品,讨论其审美价值与应用场景,提升人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牛风学老师分享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办好思政课对于各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来说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而“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了学校思想政治的工作格局,对于思政课程建设也能够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贯穿落实党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干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的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凝聚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朱姗老师分享到:工科类课程属于自然学科,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的运用能力;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在实践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团队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工科类课程自带的思政特征。工科类课程还应从人文方面切入,如引入大国重器、时事要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国情怀;以专业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弘扬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如今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赋能各个领域,但目前大部分的工科课程为传统课程,着重讲授基础知识,教师需要及时引入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以上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这是难点之一。课程的引入环节非常重要,巧妙的引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引入环节中,通过故事或案例形式加入思政元素,可以很好地烘托氛围,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对于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该如何开展,在开展过程将会面临的挑战,各位嘉宾分享到,首先教师要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背景、技术前沿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学习,其次要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工具等人工智能化,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特别是对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改进等。最后,趋利避害,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有利方面,更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最后,李艳艳老师总结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的课堂育人不再是个人自发行为,而是有组织的行为,要求更明确,行为更规范。高校教师80%以上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80%以上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以上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 融入专业课程需要更多的努力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大家都纷纷表示,学校开展的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动,帮助自己逐步建立起了“课程思政”意识,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深度挖掘和丰富了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后将用心建设好自己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为培养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贡献力量!


文|李艳艳  供稿|人事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