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午11:30分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第46期博士沙龙,本期沙龙来自北亚博士班的博士教师梁杰、潘杰、李菁雯分别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博士论文相关学术研究:《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身份建构及影响因素的叙事研究》、《二语习得中情绪研究综述》、《与美术教育相关的科研碰撞》。北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于1899年,是一所公立百年老小,坐落在美丽的FLAGSTAFF旗杆镇,被《华尔街日报》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评为顶级院校。我校30余名教师积极参加了学术活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参加教师合影)
首先,梁杰博士分享了自己的选题过程并就开题报告内容与大家一起交流。选题主要来自于她自身十多年的工作和教学经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拟针对教师身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聆听和了解教师们的身份建构过程及其与所在社会、组织环境的互动,不断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教学成效和教师职业发展,从而加深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坚定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合理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个体的职业认同及其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将促进其所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教师教育政策的制订及其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梁杰博士做分享)
接下来,潘杰博士从三个方面对《二语习得中情绪研究综述》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二语习得领域中情绪研究的三阶段、主要理论框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在三阶段中,主要梳理了认知独大,“情绪回避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叶)、受到克拉申“情绪过滤假说”影响对“焦虑”研究的“焦虑盛行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以及受到积极心理学影响的“积极与消极情绪期”(2010年至今)。除此之外,潘杰博士还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中的PERMA模型以及EMPATHICS模型,这两个模型不光适用于外语教学,同时也可用于其他学科。在理论框架部分,介绍了二语习得领域中“拓展-构建”理论以及“控制-评价”理论并且比较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劣,并推荐后者对于教育研究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分享的最后,潘杰博士从情绪量表的开发、课堂中干预研究设计、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以及情绪和其他积极心理学中的元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对外语成绩产生何种影响等话题可以展开相关研究。
(潘杰博士做分享)
最后,李菁雯博士分享了在美读博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和比赛,如全美艺术教育协会会议(NAEA)、艺术数字化学习会议(DEL)、亚利桑那艺术教育协会会议(AAEA)等。李菁雯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美术教育和美术馆教育,她分享了一篇已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上的一篇研究,在研究中,针对上海地区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和传统艺术美术馆中的儿童活动教育策略进行了比较,探索不同语境下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儿童活动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李菁雯博士还为大家介绍了一个带领儿童/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y)视觉思维策略。这是现在广泛运用在美国艺术课堂和美术馆里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VTS,教育者会不断追问儿童/学生:“画面里发生了什么(what's going on here)?”“是哪些细节让你觉得画面正在发生那些事呢(what do you see to make you say that)?”。VTS不要求学习者对作品有任何预先的知识储备,因为它的目的并不是将作品或艺术家的信息“教授”给学习者,而是将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媒介,在欣赏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习者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李菁雯博士做分享)
沙龙期间,大家也积极与分享教师做互动,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心理学,又称正向心理学或正面心理学,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思潮,致力于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科学。李菁雯博士分享的VTS教学策略也为大家未来带着儿童逛美术馆提供了理论指导!